《诗日历》658期
2015网络诗赛第1期揭晓
由《诗选刊》杂志社与中国诗歌流派网共同主办的2015年度“网络诗赛”第1期近日揭晓,7首作品荣获优胜奖。
本期比赛5月17日开赛,原定6月11日截稿,后因网站故障,延至7月10日截稿。经初审评委和终审评委对336位参赛作者的有效参赛作品进行两轮评选,《忘记我,就是忘记我的村庄》、《夜火车》、《父与子》、《墙》、《在绒布寺》、《秘密》、《大地,我必须写下》等7首作品最终在期赛中胜出。这7首作品将在《诗选刊》、《诗歌周刊》、《诗日历》发表。
需要说明的是,本期比赛共有9首作品在终评中获得3票,终审评委会根据初评得票,确定《在绒布寺》、《秘密》出线,网络诗赛组委会审读余下的3票作品,决定《大地,我必须写下》并列出线。
附:2015网络诗赛第1期评委会
初评委:
招小波、穆高举、有烟无火、宗小白、吴一、梁树春、陈克、紫藤晴儿、黄锡峰、白希群、子青悠然、星燃、云楼七狼、野雪、曾正贤
终评委:
王法、宫白云、张无为、乐冰、白希群、王丽颖、肖振中、杨立、风之子、有烟无火
【读诗】2015网络诗赛第1期获奖作品
忘记我,就是忘记我的村庄
潘加红
忘了我,就是从密集的杨树林里将我删除
在稻草人下人间蒸发
槐花和鸟语里失踪
忘了我,就是在东南的废坡地
又立了新碑,多了守林的。多了一个
把怀表埋在土里的人
忘了我,就是推土机下我的名字将被一一拆卸
顽固的尖锐的部分将使用
看不见的钝器。包括消失和遁形
你实在无法将我和这里分开
包括我写诗,微笑,或莫名的哭泣
都有它盐碱的颗粒和深深的咸味
夜火车
空馨
蜂拥的雪,弥补着夜的黑
一列火车撕开北风,旋即又被它逐放
呼啸的光和影
有多少渴盼,正在路上
从平原到山川,每一次拐弯后的靠近
都是乡愁
车窗外,灯火次第隐去
没有一盏,是和我同途同归
这些年,走过的路
像火车行进中的轨道,前行的是我
方向相反的,也是我
如果剔除黑夜,隧道,这飘飞的雪花
我受凉的胸口,还剩下什么
夜的火车,故乡的站台
隔着说过的往事,一个在归途
一个等在终点
父与子
彼岸丛林
儿子跟父亲说
我要考去了
父亲哼了一声
父亲在田埂上挑着粪担
儿子凑上前,说
我考回来了
父亲又哼了一声
儿子将通知书交给父亲
父亲将通知书放在了桌几上
低头喝他的酒
儿子打开通知书
给父亲指着“清华大学”四个字
父亲放下酒杯上了床
第二天,母亲跟儿子说
你爸蒙头
哭到天亮
墙
朱曦
看到我撞得鼻青脸肿
墙哈哈大笑
我一声不吭
拿着一把锤子
把一枚钉子使劲钉了进去
那面墙顿时哑口无言
转身走时钉子在背后大喊大叫
它对墙一点也没有感觉
墙对钉子也是恨之入骨
它痛
这么多年
墙还是墙那枚钉子还在那里钉着
示众
直到昨天拆迁
墙终于推倒
生锈的钉子也颓然掉了下来
我才想起
那枚生锈的钉子就是我的童年
在绒布寺
石头
最初看见的天空
是目光可以点燃的蓝。随后
冰凌卡在喉咙里,白塔旋转到悬崖边
有许许多多影子,舞在圣峰脚底
我听见,深渊的回音
红嘴之鸦,得到雪崩的指引,来赶午宴
或许,在天色失明之前
注定要徒步一座壁画里的密殿
仿佛已穿过法钹声,穿过五彩经幡,走过木楼梯
……再次遇见度母时
一朵酥油灯,开得正好
铜盆里的桑烟,有着通窍的柏香味
一束斜斜的光,刚好
打在吉祥结上
恍若恒久的感应,在最深的眼底,化解世相
清晨,那些高原反应过的旧事
被寺顶的神兽用佛法收回,植于简单的钟声
注:绒布寺位于珠穆朗玛峰下,是世界上海拔(5100米)最高的寺庙,距珠峰顶约20公里。
秘密
刘永军
我无法体会到
一棵庄稼在雨中的心情
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尖叫
由着性子绿。拔节,抽穗
籽粒饱满之后
低下头来
俯视自己简洁的一生
他们离开土地
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帮助我们去爱。在缓慢的时光中
享受梦想。听音乐
写诗,叹息
最后,我们代替一粒干净的种子
躺进土里
大地,我必须写下
熊林清
必须写下:窗外的犬吠还在撕着黑夜
杨树枯干的枝条还在戳着天空
冷雨把睡眠浇了三遍,但原野仍旧睡着
必须写下:一个人长久的失眠,叹息
掺杂在另一群人的梦呓里
一条大河在他们各自的呼吸里缓缓起伏
必须写下,当星空消隐,山河沉陷
再也没有谁为枯涸的土地流下泪水
唯有风的长歌从我们头顶逶迤而过
必须写下:一代人重复着几代人的脚印
走回远古。沙漠吞噬着一切声音
只有颂诗班还在身后的长夜里悠雅地对着口型
【评诗•发现】春意阑珊桃潜评论山月《恩惠》
恩惠
山月
有一天,米缸里生了虫子
我曾就此消磨了一个下午
试着将它们驱赶出我的生活
当时,阳光暖暖的
妈妈只穿着单薄的毛衣出门
虫子在光线下开心地打滚
而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米粒洁白
她所养育的生命
有的在陆地上行走了很多年
有的被她紧紧抱着,一步也没离开
(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论坛90后诗歌栏目2013年11月22日)
春意阑珊:小米虫的世界,为何如此温暖
纵观全诗,我觉得标题“恩惠”是这首小诗的“诗眼”,与之相呼应的,是诗中的“暖暖”与“洁白”两个关键词。“当时,阳光暖暖的/妈妈只穿着单薄的毛衣出门”,我认为这里写“妈妈只穿着单薄的毛衣出门”,并非表现母亲的艰辛与勤劳,而只是进一步用事实说明“阳光暖暖的”。正是这种暖暖的阳光,使得“米虫开心地打滚”,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暖暖的阳光,不正是对一切生命的馈赠吗?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吗?第二个关键词是“洁白”,表现了“米粒”的纯洁与善良。正因为“米粒”是纯洁与善良的,米虫才能在米缸里与之共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米粒与米虫,不是母子关系,只是一种供养与被供养的关系,因此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母爱,我觉得比较牵强。
我个人认为,一首诗有没有诗意,不能单凭修辞来判断,还要要看它有没有内涵,可不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一个诗者,如果只单纯的追求技巧而忽略诗歌的思想内涵,或者故意将简单的诗意弄得晦涩难懂,故作高深,那就是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
桃潜:试析《恩惠》
“有一天”是年轻人对生活的发现和自省吧,在“暖暖的阳光”下,在“米缸”中生活,渐渐滋生了惰性,依赖,变得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而”我“试图走出这样的生活,这谈何容易呢,这里有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负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曾就此消磨了一个下午”但毕竟我醒悟了,我要从安逸的生活中走出去,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到社会中去闯练,经风雨见世面。
“从来没有注意过”告诉我们这仍然是对生活的发现和醒悟,我们体味一下“单薄”吧,尽管阳光暖暖,但母亲的毛衣还略显“单薄”,风霜寒冷是否会侵袭自己的母亲?单薄还可指,母亲身体的单薄,生活的压力,这一切母亲只愿一个人承受,母爱是无私深沉的,而无忧无虑开心打滚的儿子终于良心发现了,发现了母亲衣服的单薄,发现了“米粒的洁白”这两句含着子女对母亲的疼和怜惜,也有悔和疚。因为有了这样的发现,作者才要蜕变,把虫气,驱赶出自己的生活。
最后两句开拓了诗的意境,也是诗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深刻。
【问诗】芒克:诗人的生存状态一直“堪忧”
芒克,本名姜世伟,1950年生于沈阳,1956年随家迁居北京。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1970年开始写诗,与多多、根子等是“白洋淀”诗歌群落的核心。1972年与彭刚策划“艺术先锋派”,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今天》,被工厂辞退。后致力于绘画创作。著有诗集多部,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2012年7月9日入选《诗歌周刊》第14期封面人物。
王博:
能透露一下您当年投稿发表诗的稿费吗?
芒克:
没稿费。我们民办刊物从来不给稿费,很多作者当时能在我们杂志上发表,就已经非常高兴了。后来一些官方杂志发表我们的作品,都是按行数来给稿费,也没有多少。我后来出过小说,开始拿版税,但没多久就被禁止发行了。之后再没得到过任何办税。后来,以前出书的出版社给我来电话,说那本书的盗版已经有二十多种了,可基本跟我都没什么关系了。
况且,放大来说,诗人的生存状态一直“堪忧”,诗人什么时候富裕过?反正我不知道,我认识的诗人基本都有第二职业,而我特殊一点,我没工作,以前有工作,但是被开除了。
王博:
您曾说读诗可以让人看清楚很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
芒克:
一个人看各种文学作品,更多看到的是描写或者情节。但是一首诗,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人生的奥妙,以及诗人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说也是一种哲理,可是实实在在的认识到很多道理。
当然,现在很多随便写点东西的都能自称诗人,我虽然不认可,但也不能说什么,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可是读真正意义上得诗,那代表着的是人类的智慧。就像绘画一样,真正大师的作品,那都不是人能画出来的,那是可以带来极度震撼感的作品。

